2016年3月2日 星期三

飾品

 
  沒辦法準確說出到底是什麼時候,不過我想應該是在某一次陪朋友挑選典雅的項鍊時說出口的,我說:「我太粗魯了,這種鍊子都會被我弄斷(不然就是打結亂成一團)我不適合這種太優雅的東西。」

  然後好像就變成了一種潛意識的制約。

  中學時期我經歷過不知道算不算嚴重的霸凌階段,在那之後我變得很保護自己,在外表上也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容易親近,高二的時候剪短了頭髮(寫到這裡忍不住回到以前的部落格去看自己的舊照,往事不堪回首)也喜歡用比較粗曠的飾品來表達自己〝想要被看見〞的個性,不過我是個很會落東落西的人,飾品幾乎沒有能夠好好在我身邊存活超過三年的。

  打過幾次耳洞,最後都因為耳垂太厚導致耳針露出過短而放棄戴耳環,項鍊與手環多半不翼而飛或保存不佳而遭致淘汰,真正有心想要買下並保存過一段時間的第一樣物品應該是戒指,老實說我目前想不起來那枚戒指的模樣(可能翻翻舊部落格的相簿還有機會看到吧)但還記得是跟高中的同學過兒出門時買的,戴上戒指的時候我告訴自己,要把對當時那位情人的依戀降低,否則過度的渴望相處,只會把彼此推得越來越遠,簡單來說那枚戒指是一個提醒,提醒自己不能任性。
  後來陸續也有幾只手環,印象最深刻的是男友獨自前往花蓮旅遊時,買回來送我的對鍊,水藍色與黑色的磁石串聯,像變戲法那樣,套上手就會自動圈在一起,我好喜歡那個手環,除了外觀實在美麗之外,那也是男友第一次給我特別的表示,所以我幾乎天天戴著那只手環,可惜大概是天天戴著的關係,手環某一天就那樣斷了(心都要碎了)。

  我喜歡把飾品戴在左手,因為慣用手是左手的關係,我經常盯著左手看,所以把飾品戴在左手比較不容易被忽略。最近出門,左手上有戒指、手錶、手環,正好代表自己、男友、媽媽的關係,同時戴著出門,也是想提醒自己,不要把這三者與自己的關係視為理所當然。(沒錯,就算對自己)


找到照片了,上面提到的第一枚重要戒指



2016.03.01

其實想打這個很久了,不是我放著專欄文章不寫在幹嘛,是最近照顧時間密集,沒什麼時間唸書,只好沉思回想自己。因此這會是一篇很長的動態,而且這應該是只是Part 1 因為我想睡了。最近因為一些事而心有所感,想談談我的轉向。我並不是一直都是...
蔡宜文貼上了 2016年3月1日

 

 
剛剛在臉書上看到這篇動態,覺得點破滿多我在接收新資訊時的疑惑,尤其是:
我們常常覺得一個學說,一個理論,是立場選擇的問題或信仰的問題,但其實對於多數人而言,往往是「這怎麼活」的問題。我在性別議題上或許是個信仰者,我在其他議題上也往往只是個一般人,我需要的,也只是「那我接受了你的理論以後,我該怎麼活?」
我們都知道『知易行難』,雖然不太切合我想表達的意思,不過主要也是『當我了解這些以後,我要如何實際改變我的生活?』又或者是,當我明白了這些資訊帶來的意義,我是不是又要成為那樣的人,才有資格變成推廣者?
呃呃,貌似越說越複雜了,大概也因為有些睏意無法好好說明,先暫時到這裡吧。
 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