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有雷慎入)
離開電影院的時候,在電梯裡面有三個大男生聊著丹麥女孩,他們說:「老婆才是女主角吧!」的確是,從觀眾的角度來說,我們看到更多葛蕾塔的痛苦、視線,我們陪著葛蕾塔一起走過她為深愛付出的歷程。
我不確定真正的跨性別者如何看待這一部電影,如何看待埃恩納真正蛻變成莉莉的心態,他們是否也認同要「否定過去的自己」才能真正當自己?必須拋棄或完全忘卻、不能提起?跟我一起到電影院的朋友無法理解莉莉在性行為上的表現,認為當她是埃恩納的時候,對葛蕾塔的性慾是真實的,那麼又怎麼會在真實的轉變成莉莉以後對葛蕾塔毫無性趣?
對雙性戀的我而言,這個問題似乎沒有那麼難以理解,或者說,這對我可能不會成為一個問題。就我自己的情況而言,我的性傾向是會跟著自己喜歡的對象而改變的,也就是說,當我喜歡的人是異性,那麼我當階段的性幻想便會是男性(但不代表我當階段對同性就不會有性的反應),反之亦同。
對莉莉/埃恩納來說,雖不能與我自己的情況比擬,但是因著自己身體的性別更加確認,我相信她心中會更希望自己的生活能符合這個身體,所以當她的身體逐漸脫離埃恩納,她就不再對葛蕾塔有性的行為和想望,她更想用姊妹的方式與葛蕾塔相處,她雖愛她,但我覺得最後那種愛真正的是昇華成姊妹與家人的愛。
那麼葛蕾塔呢?我認為她對莉莉是又想照顧卻不得不怨懟的,因為她給予莉莉的照顧,是出自於對埃恩納的「愛屋及烏」,所以她在莉莉第一次手術後對莉莉說:『我答應埃恩納要照顧妳。』她把莉莉與埃恩納切割開,把莉莉當作是丈夫託付給她的責任。除此之外,莉莉的出現對她又有不一樣的意義--她一直未有發展的畫家事業,因為她帶有愛恨的視線下畫出的莉莉,而有了改變,正如埃恩納所說,葛蕾塔只是還沒找到適合她發揮的主題,而莉莉就是那個適合的主題。
埃恩納為甚麼會被葛蕾塔吸引?從電影開始沒多久就能夠發現角色個性上的端倪,他們倆參加完埃恩納的畫展,(可能有喝酒的)走回家的路上,葛蕾塔壓低了她的嗓音學埃恩納的經紀人說出那句稱讚埃恩納的話,以及她咬著菸桿、作畫的方式,乃至於直視著她的男性模特兒甚至霸氣的言語,在在鋪陳葛蕾塔的個性,她外向、有自信、主動,這是埃恩納為了隱藏真正的自己(女性的自己)時,無法表現的,他是內向的,他不喜歡與人群相處,很可能是因為他知道那不是自己,只有在作畫時還有和葛蕾塔獨處時他才展現自在的模樣,因為葛蕾塔的霸氣外向,很可能讓他在扮演埃恩納的時候,能夠相對地「不那麼男性」。
對葛蕾塔來說,她愛的是埃恩納這一個人,她愛他的內向氣質、愛他的羞澀、愛他的才華,甚至是當他把女性內衣穿在襯衫中的時候,她馬上就理解到丈夫想要的是甚麼,於是她主導了那一場性,將埃恩納當成女性來對待,這讓埃恩納的身體顫抖不已,但畢竟她愛的是埃恩納,不是莉莉。她可以接受丈夫喜歡女裝、想要享受被當成女性對待,但是莉莉的出現是丟棄掉埃恩納這一個人的存在,新的身分讓莉莉更敢做自己,而那樣的「自己」,並不是她認識的埃恩納,更不用說莉莉完全不接受與埃恩納的同時存在。
前面提到的那些在角色個性上的鋪排,還有那條最後飛走的絲巾,這些安排可能難免顯得刻意,整體來說我相當佩服編劇導演的安排,雖然這部電影很可能無法獲得跨性別者百分百的認同,可是對於普羅大眾而言,《丹麥女孩》的確是一部很適合初步認識「跨性別者」的電影,特別推薦對跨性別者還不太理解的直同志、同志朋友去看,但如果是對同志朋友也都不太能理解的人,可能就要再斟酌(像我爸,大概只會想把埃恩納抓去精神病院),不然可能光是思考到底男主角/女主角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就會頭痛,也或者都不要去思考性傾向,去看一個妻子如何為深愛付出,也算是一個輕鬆的觀影方向。
延伸閱讀:不管有沒有看過《丹麥女孩》,我們都要知道的「跨性別」二三事
延伸閱讀:丹麥女孩:一個性科學史的系譜學解讀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